好文分享 | 何飛鵬x張曼娟:經典裡的現代智慧,自慢與自愛的對話

難得有一場讓人如此文青而美妙的夜晚,這是來自『何飛鵬x張曼娟之經典學堂:經典裡的現代智慧』,把我們以前學到的文言文、古詩詞等,巧妙的融入兩位大師級的人生經歷,文字變得不再是艱深,而是字句充滿著生命力,飛向我的心坎。

10246263_766491730107090_57932652660164770_n

首先主持人王文華,用心的將兩位講者今天要訴說的主題串連在一起,讓聽者才一開始就沉浸在古詩詞之間,感受到這是一場好文青的夜晚。不可否置的,過去的我一向也是文派大於武派,卻因為愛旅遊,而四處奔走,少有機會停下步伐,放空自己,從文青的角度去看看過去曾有的文姿。而今,勾起的了回憶,於是產生了這篇以兩位大師的觀點,加註我的小小想法,分享這美好的講座給大家。

如何與自我x自慢相處 張曼娟和何飛鵬各自論述,卻是異曲同工之妙

何飛鵬引述他最愛的蘇東坡『定風坡』(宋.蘇軾):

莫聽穿林打葉聲,何妨吟嘯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輕勝馬,誰怕?一蓑煙雨任平生
料峭春風吹酒醒,微冷,山頭斜照卻相迎。回首向來蕭瑟處,歸去,也無風雨也無晴

字面上的意思是說,不要聽那風雨打上樹林與枝葉的聲響,只需吟詩漫步前進,就算是穿著蓑衣前進,也能自在的遊走風雨中,即便被春風寒意打醒,看見了山頭那陽光迎面而來,回首望向那在風雨走過的山林,此刻在他心中已是無風無雨,平靜安然。

這意思是說人生也是這樣,一生不可能沒有波折、風雨,唯有靜心以對,但蘇軾有蓑衣,那我們有什麼呢?我們要做的,不過是加強自身的能力,讓別人無可取代,這樣就算困難重重,也永遠有存在的價值。也因此他用這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,以自身多年來的人生體悟,改為「一心自慢任平生,也無風雨也無晴」做為他生活的寫照,並以此鼓勵我們。

此外,更以「不忮不求,何用不臧」,在”時不我予”之際,持續準備好自己:

「人遇到挫折時,把煩躁的心用來充實自己,度過難熬的時光,不刻求,做好自己本分,當困難過去時,能夠用「也無風雨也無晴」的姿態去面對(引自一蓑煙雨任平生),那麼心就自然平靜。」

10806234_766454140110849_150752843023807271_n

如同何飛鵬的分享,張曼娟小姐是引用經典詩詞新詮人生的佼佼者,當有讀者問說,許多人為了愛情而做了令人咋舌,不可思議的事,她有怎樣的看法時?她的回應捨去了經典詩詞名句,反而以問題的本質來看,不過就是人的最基本。

整理一段她回覆的話語 (不算完整,來不及筆記) :「人生來孤獨而寂寞,這是人的本質,當你愈愛自己時,愈能享受孤寂,因為你已經不需從別人身上得到慰藉。」,由此可述,人並非不需要愛情,而是如果你愛自己,不去刻求別人過多的付出,自然就不會需要從別人身上不斷的尋找安慰,在失去愛情的當下,也就不會如此的痛苦。

這不也是自慢所想要傳達的意境嗎?結合兩位說法:「一如自愛任平生,也無風雨也無晴」,當我們愈盡守本分,自愛自慢,如同何飛鵬說的,只有自己看待自己是不會有任何爭執的,何苦與人爭執無謂,一般見識呢,還不如多充實自己,以無風無雨也無晴的姿態面對人生,這不只是修身,也是處世之道。

付出與回報 認同與否  從『我』出發

張曼娟以《幽夢影。清.張潮》來分享人生應有的心態,這段小品文集是這樣的:「種花須見其開,待月須月其滿,著書須見其成,美人須見其暢適,方有實際,否則皆為虛設」,原意是說懂花不就是為了它開花、月亮圓了才是最美、書完成了讀者才看的到、美人過的安好才對。

張曼娟的新詮釋是這樣的:種花不是就為了它一點一滴的茁壯,即便花不開,其照顧的過程就是一種付出,代表你曾經付出,那過程就是美好。而月亮一定是圓才美嗎?上弦月、下弦月就不美嗎?若沒有這些缺月相襯,又怎能知道月圓的圓滿?而自古以來,紅顏多薄命,反而是不起眼卻也不出名的女人的一生讓人嚮往。

因此,不是什麼事都必須有所完美才算實際,不認真付出,不守本分好好過日子,花開再美、月再圓滿,也都不實際。唯有從自我出發,認同自己,看見自己的美好,這就是實際。

何飛鵬則談到『交友須帶三分俠氣』來勉勵讀者交友不要只向上看,那麼比你低下的人,是否永遠都只能交比他還低下的朋友?交朋友其實就是機緣,如果你在交友要先衡量對方的能力、頭銜、有所顧慮、精明計算的交友,那麼別人也會來計算。

交友無須有太多世俗眼光,只需一生信奉,撞見了新朋友,那麼交朋友就從今天開始交起。而付出與回報這件事,則是永遠記得別人幫助過你什麼,卻不要記得你曾幫助過別人什麼,因為你心中只想著等待回報這件事,就是起了私念,這樣的算計,又怎能得來好的回報呢?

bn

講座中有太多令人激賞的談話,大部份只做了筆記(來不及筆錄完整),只能用80%的方式傳述兩位大師的精彩分享,若你也喜歡這兩位優秀的文學作家,不妨可參考他們過去的作品,再者,近期何飛鵬社長已出新書「自慢7:人生國學讀本」,許多講座中的點滴都出自這本書,我還未看過,但它已是我入手的新書,也願喜好國學的朋友們,有興趣可參考呦。

最後,分享這次聽完講座的心聲。每次聽完講座,就好像遊走在不同的人生故事裡,沈浸不已,難以成眠,滿滿的是講者分享的點滴。喜歡今天三位講者帶來的力量,對照近來的台灣獨特現象,或許我更需要心靈的滋養。

感謝台灣有何飛鵬願意倡導國學,在我們那年代,文言文的優雅,串連著多麼美麗著的人生。張曼娟的愛自己,從自己出發的人生哲學,從論語,經典詩經等,結合古代文學與現代智慧,字句化作人生歷練的對比,原來古代先人,早已把人生用更精粹簡明的文字道盡一切。

張曼娟說,五十歲知天命,人到了這個節骨眼,也歷練過了好長時間,還能有怎樣的知慾?於是她說「古來雖有死,好在不先知」,壞事總會,然而它怎麼發生?何時發生,沒人知道。倘若你一個月前知道921地震會發生,那麼這個月是否要害怕過日子,心念著何時會到,而備感恐懼。沒有什麼比活在當下來的更實際貼切,心態對了,才是最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