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國BBC最新4集迷你影集《受害者》,講述安娜的九歲兒子利亞姆在15年前被殘忍殺害,但13歲兒童兇手艾迪·J·特納,卻只坐七年牢,出獄後受到隱匿保護,得以用新身份過日子,導致她這些年一直無法平靜生活。某個萬聖節晚上,一已婚男子克雷格被認為是當年兇手艾迪而慘遭襲擊重傷,安娜被控為煽動謀殺的嫌疑犯,因而將兩件案子串連在一起,究竟誰才是受害者呢?
*圖片來源:BBC
我們都會同情受害者,這是人之常情,但卻較少提及犯罪者的心理與犯案動機?透過這些加害者犯罪後的心路歷程,可當作預防犯罪的參考案例。亦可探討加害者是否值得同情、原諒的地方,這是我看這類法律攻防劇最感興趣的部份。
這部劇的議題類似台劇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,劇中都有個無法放下心中煎熬的母親,而只有4集的英劇《受害者》,每集劇情懸疑緊湊,並在跌宕起伏中翻轉。每每猜想著「誰才是受害者」時?我們認定的道德界限,便隨著受害者與加害者的身份切換而不斷遊移。一顆心懸至最後一分鐘,才清楚整部劇情脈絡,使得後續反轉效應相當精彩,是好追又值得深思的短影集。
《受害者 The Victim》劇情:
十五年前,英國愛丁堡的九歲男孩利亞姆被大他四歲的艾迪殘忍殺害,其母親安娜因兇手輕判的心結,從此後陷入無盡的痛苦中,並不斷想追查艾迪的下落。某天已婚公車司機克雷格·邁爾斯(詹姆斯·哈克尼斯)在萬聖節遭到襲擊重傷,安娜隨即被指控在網絡散佈殺她兒子兇手的身份,並煽動謀殺克雷格而遭起訴。但克雷格真是當年的兇手嗎?究竟誰才是受害者?
(以下有劇透,慎閱)
憤怒母親掀起犯罪誘因
媽媽安娜一角由凱莉.麥克唐納飾演,將我們帶進憤怒又敏感的受害者角色中,她認為當年法律並未還給她一個公道。當發現克雷格就是艾迪時,認定兇手應該被公諸於世,付出應有的代價,才對得起死去的兒子。
受害者變成加害者時,角色互換後的心境轉折頗為微妙,是本劇所帶來的將心比心之反差效應。安娜以受害者之姿,在網路上散佈克雷格就是兇手艾迪的照片資訊,看似大快人心,但這是未經証實的消息。透過同情心渲染的方式,認為自己就是法律無法制裁艾迪的拯救者,導致她的病人變成加害者,這樣真能讓她的心獲得救贖嗎?
劇情急轉直下,原來克雷格並非當年的兇手艾迪時,看待安娜的角度隨即變成加害者,反而有機會思考她的煽動是否正確?畢竟克雷格重傷後活了下來,生活卻因此逐漸面目全非,也陷入無盡的痛苦中,如此戲劇化劇情,成為值得探討的反思教材。
猜疑中信任易崩解
我們不斷猜誰才是兇手時,驚覺信任感從猜忌裡慢慢失溫,憤怒的能量亦讓心被吞噬折磨。從那則安娜發佈的網路訊息,大家才會在未經確認下,直接認定克雷格就是兇手艾迪。使他被公司解僱、夫妻關係亦分崩離析、妻女離他而去,更遭受社區內指指點點。
由此可見,人性實在禁不起輿論的考驗,更何況是網路發達的現今,即便未經確認的假消息,也可能讓被害者生活驟變,再也回不去。
被動犯罪的殺人動機?
當克雷格聲淚俱下承認他就是艾迪時,連我也被這突如期來的坦承給衝擊到。安娜憤怒地要求克雷格(艾迪)說出殺害他兒子的過程,卻得知利亞姆死前透露:「我媽媽是護士,她幫助過很多人、她會幫你的。」才意識到她這麼多年因為憤怒傷痛而流失的信念。
我認為心結是從這裡解開。利亞姆曾說要做一個強大的人,他從小得到滿滿的母愛,並因為媽媽是護士救人身份,期待也像媽媽一樣幫助他人,進而引發殺機。艾迪從小在缺乏家庭溫暖的生活中長大,造成迴異的兒時生活對比,可見得原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。
從艾迪陳述中,當時他雖未有主動殺機,以他十幾歲自殘行徑,不難看出在原生家庭受創的心靈,而成為犯罪隱憂。若能探討其被動犯罪的複雜原因,加以預防,或許能阻止更多悲劇發生。
不一定原諒至少獲得救贖
本劇也著重法律能否滿足現今社會的需求,當加害者成為另種事件的受害者時,身份轉換的道德驅使,加害者可否獲得更多同情,或有被救贖的可能?
在安娜阻止克里斯蒂安之際,不代表她真正原諒艾迪,而是不想讓他也成為加害者。另個角度來看,利亞姆死前幫助艾迪的想法,讓她得知兒子的心存善念備感動容,故獲得某種程度的救贖。艾迪則在這次事件中付出更大代價,即便不需再坐牢,但心的煎熬也足夠他背負一生。
2020則推薦這部由《受害者》男主角艾迪演出吉米一角的 Netflix 英劇《英足時代》,這是講關於英國足球起源的真實故事改編劇。
↘️ 歡迎加入歐美影劇社團,得知更多歐美影劇訊息或交流:
https://bit.ly/2GAhGxn
→ 延伸閱讀:
影評 | 奇蹟男孩:用心感受與練習,才能學會仁慈看待別人
影評 | 宅在家觀影指南:無聊消磨時光5部歐美日韓電影清單
劇評 | 宅在家追劇指南:精選5部值得觀看的歐美影集清單
瑞典劇 | 流沙刑:青少年校園愛情犯罪影集,Netflix首部瑞典語原創劇
英劇 | 終極後人生 After Life:該如何走出中年喪妻傷痛的清新療癒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