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來歐洲旅遊出現幾項明顯變化:旅行時間拉長、行程放慢、以及更多旅人選擇名不見經傳的小城鎮。下面是我的觀察與心得,包含為何台灣旅客似乎較少上歐洲的原因,以及「及時行樂」如何成為新旅遊心態。
歐洲旅遊的新面貌
最近看到新聞提到了以下三大趨勢。第一,旅行天數變長,常見超過 12 天的行程;第二,目的地不再只限於首都或大城市,越來越多人把小城鎮納入行程;第三,旅行方式從走馬看花轉為慢遊——在一座城市待上好幾天,真正去感受生活節奏而不是匆忙打卡。
2026歐洲旅行新趨勢
其實我早已在多年以前就開始實踐類似的方式:
- 旅行天數:12 至 14 天對我而言就是長程旅行,並不追求更長的旅程。
- 小城探索:十多年前我就熱衷於小鎮,比如蘇格蘭高地、英格蘭伊頓、聖安東尼奧與奧斯汀等,常常是出發前沒聽過、回來後卻記憶深刻的地方。
- 慢遊習慣:陪媽媽旅行時養成的習慣是放慢腳步、多天停留,這樣能留下更細緻的回憶。
延伸閱讀:
自助旅行必看!歐洲聰明用50歐元和小面額鈔票
如何心靈上的歐洲簡約旅行,這樣玩最自在!
為何台灣旅客現在較少選擇歐洲?
觀察排行榜可以發現,疫情後台灣人最愛的目的地清單中,歐洲城市少之又少。主要原因包括:
- 請假天數需求較高,行程安排成本增大。
- 歐洲物價上升,整體旅行預算變高。
- 自由行的準備與轉乘複雜度較高,相較之下日本、韓國更加輕鬆方便。
及時行樂:旅行的新心態
我認為另一個重要趨勢是「及時行樂」。疫情讓大家意識到當下的生活質感:一頓在餐廳裡好好吃的飯、一杯在室內慢慢喝的咖啡,都是值得投資的經驗。現在很多人學會把生活與工作調和,而不是把旅行當成全部生活的終點。
因此旅行的定義不再只有「遠」,也可以是「好」。即使只是一趟沖繩三五天的小旅行,能放鬆心情、擴大視野,就是成功的一次出走。
歐洲旅遊的確正在改變,但旅行的核心未變:找到讓自己愉快的方法。無論是長時間慢遊,還是短暫的即興旅程,最重要的是回到自己的步調,讓旅行成為生活的一部分,而不是負擔。
你會在旅行中選擇「及時行樂」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