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評 | 用心休息:學習如何用全方位休息法激發你的創意

《用心休息》這本書以實驗、科學論據的角度,證明如何透過休息幫助我們激發創意,簡單說就是「刻意休息」,就和這本刻意練習有著異曲同工之妙。如果你像我一樣本身是創作者,或是工作需要時常發揮創意,甚至是工作疲累,遇到卡關,不妨先看我分享的閱讀心得,或許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用心休息的妙招。

書評 | 用心休息:學習如何用全方位休息法激發你的創意

《用心休息》這本書對「休息」下的定義:

「工作與休息並非處於黑白對立的關係,也非正邪不兩立;反倒更像站在生命浪潮上不同的位置。人不可能只有波峰,沒有谷底,不可能只有高潮,沒有低點。工作與休息缺一不可 」

如何刺激創意的方式?

書中傳達一個很重要的概念:「休息也是一種技能,就跟唱歌、跑步一樣,基本上有效率的休息,就可享受更徹底的休息,之後便能神清氣爽、精神百倍。」而休息的方式有很多種,它還能刺激我們需要的創意。

本書裡談到許多科學驗証,証明用心休息(Deliberate Rest)可以消除疲勞,也能活絡心智活動,更重要是可以刺激創意。這是因為用心休息有助於釋放一天的壓力與疲憊,協助讓新經驗的學習心得進入記憶體,刺激潛意識空間。當用心休息與徹底休息時(即完全放下工作),好點子與靈感就會冒出來,就像呼吸一樣自然。

如何透過用心休息來刺激創意呢?從一天工作四小時、每天早上固定作息、找時間散步、偶爾讓工作暫停下來、找到自己的深戲、以及良好的睡眠,這些全方面的休息,是發揮更好創意的重要能量。以下簡略刺激創意的6種方式,可參考本書細節,有較詳細的說明。

刺激創意 6 種方式:

▪️ 一天工作四小時
讓工作斷點,隔天再繼續較輕鬆

▪️ 每天早上固定作息
一天內最清楚,且專注不分心時段

▪️ 散步
恢復體力、釋放潛意識

▪️ 小睡片刻
午睡有助大腦恢復組型辨識能力

▪️ 暫停
在適當時候暫停工作,長期會提升效率

▪️ 睡眠
睡覺可讓腦子自我修復,大腦也趁此整理記憶

知名科學家達爾文是最好的例子,他終身貢獻給科學。別看他滿腔熱誠,他僅只投入短工時的科學研究。作家也可以一天只工作 4~5 小時的類似模式,諾貝爾文學獎桂冠的德國作家湯馬斯曼(Thomas Mann)早在1910年已固定按表操課,在 35 歲已出版廣受好評的小說《布登勃洛克家族:一個家族的沒落》(Buddenbrooks)。

湯瑪斯運用上述方式刺激創意。從早上九點開始寫小說,期間嚴禁外人打擾,下午用於閱讀,或處理堆積如山的信件,也會外出散步。結束小憩和下午茶後,再花一、兩小個小時創作輕鬆的短篇作品,或者修改之前的文章。

暫停,對我們寫作很有幫助,這時不需強調「今日事,今日畢」,好比我的文章從來不會一天內就完成,有些文章還會分好幾種階段去處理。這樣的效果比一次寫完更好,如下提到的創意思維就提到相關作法。

海明威建議作家在句子寫到一半時,結束一天的寫作工作。因半路喊停:「可讓潛意識一直保持在工作狀態,但你若一動念,思索或擔心寫作的事,會扼殺靈感。開始動筆時,腦袋已倦,文思已枯。」

他認為讓潛意識處在「暫停」時可隨時發揮,反而獲得更好的靈感。英國作家約翰勤卡雷成為專職作家後,則認為:「抱著一個不錯的想法去睡覺,醒來後,想法已成熟或更周全。」

從科學家的角度發現,大腦的確存在預設模式網絡(DMN)與神遊,這些發現顯示海明威是對的,他的潛意識可以不用靠他就可繼續作業(即潛意識在休息期間發揮了功能)。因此休息或中途喊停有助催生洞悉力。

這點我自己也常測試,當腦中產生了一篇文章的雛型,先任由這個想法在腦中亂竄,有時還另外花時間研究卡關的部份。比如說,前陣子在寫不丹文章時,我對它為何難以入境的原因感到好奇,為此我還查了很多資訊,加以輔佐寫文。當得到答案後,寫這篇文章也變得更順暢無礙。

休息可以激勵發散思維

「休閒並非只是打發空檔,而是”內在的一種平靜,什麼事也沒做時的心情與態度”。」──德國天主教神學家 Josef Pieper《閒暇:文化的基礎》

以我們用腦多的知識分子,時常面對腦極化、持續性的專注力,這樣不停的聚焦思維,也無法發揮更多創意,這種像解謎般的找答案,如同陷入一個蘿蔔一個坑的窘境,失去彈性創意的空間。當我們需要花數月、數年,穩定持續地將全副心力傾注於一個研究對象時,就該善用休息,降低耗費精力,較可以持之以恆完成。

書中談到另一種發散思維(如同心智圖),將創意以輻射狀思考的模式向外擴散,發掘每一種可能(開放性答案),而在放鬆的狀況中,就能激盪更多創意。

這種理論我曾實際在寫文章的過程中驗証過。比如說,我打算寫一篇義大利旅遊文,我會先思考要對讀者釋放怎樣的訊息?有用的?有趣的?還是知識傳遞?或者所見所聞?任何一種思考延伸,都有助於在這個議題中發酵。畢竟寫一篇文章需從零開始,如果創意不夠彈性,可能寫出來的文章就得像論文一樣,冗長而無趣了。

創意思維可分為四個階段:

1.準備期
2.醞釀期
3.豁朗期
4.驗証期

其中的第2點醞釀期、第3點豁朗期,都可以透過訓練學會。從制定議題、進入微調、再用每天固定作息的進行創作、偶爾也給自己神遊放空的時間,就能練習提高敏銳度。

就好像我以前對國際時事並不夠敏感,藉由時常看新聞(1.準備期),提高對不同國際時事的興趣(2.醞釀期)將一些時事議題的脈絡搞懂(3.豁朗期),當搜集夠多的資訊後,就可以練習整理加以內化成自己的想法,最終成為具有個性化的作品(4.驗証期)。

保持創造力的方法?

書中提到幾種方式可保持創造力,比如像是運動、休假研究、復原、深戲等。運動、休假研究帶來的身心益處,就不在此贅述,可自行參考書中內文,比較想簡單談論後二者:復原、深戲。

復原:善用暫停讓身心復原,強化創意

最常見是放下工作休假旅行去。書中提到作家、科學家、實業家,在遇到延遲休假後,意味著錯失尋求創意突破的機會,這是因為耗弱與過勞的關係。若適度暫停工作並休息,就可提供身心最大化的復原效果。

度假時間是否愈長愈好?心理學家訪問受試者後指出,不少人在度假前幾天的開心指數快速攀升,在第八天達到顛峰,接著不是持平,就是緩慢下降,意即長假不一定會讓人更開心,適度更好。這其一結果驗証:「心智能量」會隨著時間重新充電,但並非都靠外在的活動。規律而果地抽離工作也是好方法。

比如:晚上與周末斷然地切斷和辦公室的聯繫,從事積極的休息,比如:從事放鬆、讓人發揮掌控力與熟練的技巧又能從工作生活抽離的活動等,就能有效恢復心智能量。我目前就是這種作法,而另種抽離法,可以參考下一段「深戲」。

深戲:把工作技能運用在興趣愛好

人類學家與心理學家所謂的「深戲(Deep Play)」,是讓興趣與身體活動連結,心甘情願的投入全新領域並深迷其中,學習新的事物、或進一步了解自己,從中得到受益匪淺的價值,並且覺得心滿意足。

說穿了就是運用自己在工作的經驗來培養第二專長,因為得到強烈滿足感,就樂於挑戰、加深專注力。當與自己產生了相關連結後,深戲便成為從工作抽離的有效休息。就像現在人人在談的斜槓人生,當第二專長成為自己行雲流水的擅長工具時,轉換行業也許就不是難事。

像我過去是做貿易,對世界許多地方的地理位置或是文化習慣有些概念,後來換做旅遊編輯、旅遊部落客後,很快就得心應手,還把習慣小心審閱出口文件的習慣也帶到寫作上。

現今社會是否該正視休息這件事?倘若將工作與休息用互融的概念取代對立,當充份休息後,就能有效刺激創意、保持創造力,這樣不只對身心有良好的助益,相信工作將會更有效率。

→ 延伸閱讀:

書評 | 刻意練習真能造就天才嗎?
如何讓一本好書讀進心裡:寫書評10個技巧
從4種不同面向的重點觀察,讓閱讀國際時事更有趣
書評 | 廢物旅行:跟父母或伴侶出去玩之考驗感情的旅行故事集

2 comments
    1. 謝謝支持,希望我們都有更棒的創造力,找對適合自己的方式休息就最好了~

Comments are clo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