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說,我並不是科班出身的旅遊採訪編輯,但這幾年在採訪過程中,慢慢培養許多採訪經驗與技巧。從採訪餐廳、住宿等,到採訪人物,比如:企業老闆、到名人、藝人,發現採訪最重要的初期關鍵,就是事先做好功課、掌握好重點。採訪中期(過程)則累積採訪經歷,進而隨機因變、採訪後才能如魚得水,輕鬆完成稿件。小若就公開這篇這些年採訪人物的10種心得。
*Photo by StockSnap from Pixabay
引言:
採訪前:做對功課後、擬定採訪大綱
採訪中:累積採訪實力、可隨機應變
採訪後:按訪網規劃、撰稿得心應手
本文導覽目錄
做功課是不二法門
針對採訪主題多做功課是首要。想想要跟一個陌生人聊天,在完全不了解對方的狀況下,該如何在一小時內問到想要的資訊?尤其是名人們,他們願意公開的訊息,都可以從過去的訪談文章、社群網站等找到蛛絲馬跡。畢竟要讓一個人敞開心房和你聊天,至少要知道對方的相關資料,才能從中挑問題問起。
事先擬定採訪大綱
一般我的習慣就是在多做功課後,再將這次旅遊採訪主題範圍、我想知道的旅遊資訊、讀者感興趣的內容,全部彙整後,一次提列。有些主題比較廣,可以提出十個問題,有些則五個問題就足夠了。當採訪大綱擬定以後,採訪過程中較容易掌握採訪節奏,有點類似消去法的問與答。
舉例來說:
這次寫西班牙馬德里之旅,可詢問為何要挑這座城市?又為何選擇這個時間前往,這是蠻容易讓對方聊起來的話題。比如,有些人是為了在異國慶祝生日、有些人則選在特定節慶活動前往,理由大不同,但名人喜歡的旅行方式、或聊自身的旅行價值觀,往往可成為讀者追尋的目標,或許下一次可當我們旅行的參考方向。
請受訪者同意錄音
過去我每次採訪時間大多半小時至一小時不等,若擔心採訪時靠手寫關鍵字會不足,可以徵求受訪者許可後再進行錄音訪談。必須注意是,要告知受訪者這段錄音訪談僅作稿件整理紀錄,不會外流。這不僅是採訪編輯的職業道德,事先把遊戲規則講清楚,也才能讓彼此訪談過程中都覺得安心。
採訪時切記不跑題
名人們受訪時間多半有限,有時半小時、有時一小時,切記要圍繞在這次的採訪大綱,若訪網超過五題以上,要隨時注意時間運用。比如,一小時內要採訪十個話題,半小時內,至少完成四、五題,甚至在這些已聊題目中延伸相關話題。
比如,第一題:
問:請問你最喜歡去哪裡旅行?
答:日本
延伸第1題:
問:為何會想去日本旅行?幾月去的?覺得最好玩的地方?
答:離台灣近、熟悉、春天去,在櫻花盛開的美景中野餐很享受。
從對方在意事著手
就像我喜歡旅遊一樣,如果我今天是受訪者,當記者採訪我時,提問到自由行、歐洲旅行問題等,我就會侃侃而談。將心比心的狀況下,試想採訪別人時,怎樣的話題切入會讓對方開口?甚至想與你真心多交流。
要知道,不是每個受訪者都能訪談自如,沒有適當的提問,或許採訪不到想要的內容。在做功課時,不妨想想如何找到對方在意的重點,盡可能從這裡著手問起。
累積知識幫助應變
當旅遊採訪編輯一點都不簡單,並非依每次採訪主題做功課就足夠。平常多研究相關領域很重要。如果要採訪某個名人在里斯本的旅行趣聞,但我沒去過的話,該如何讓對方想聊下去?
其實在列採訪大綱時,可以一邊擬定採訪的分段架構,一邊尋找關於里斯本的旅遊特色,比如:里斯本是很多人最愛去體驗電車的歐洲城市、也是2018 最便宜20座歐洲城市之一。還有,里斯本是2020年歐洲最佳綠色首都,這些都可當作提問發想的來源。
這些資訊不可能一次就閱讀,因此需要在平常關心多時事、旅遊新知,在採訪過程中才能幫助延伸提問,讓受訪者可提供更多素材,豐富一篇旅遊報導的廣度與深度,讀者也可以從名人們的更多面向獲得旅遊知識。
時間拿捏至關重要
我曾遇過受訪者在既定一小時採訪時間內,完全離題,結果採訪到最後,終於回到採訪主題,但對方也沒時間繼續受訪,這時採訪時間的拿捏變得至關重要。大多時候採訪就像聊天,有時離題很正常,還可當作包裝融入在原主題裡,增加話題豐富度,但要適度拉回主題,才能完成一篇豐富的稿件。
我也曾遇到受訪者回應很簡短,即便列足十大訪綱,但對採訪內容不足感到很頭痛,這時就對應到上一段提到的重點關鍵了!簡單說,所列的訪綱是讓受訪者在既定範圍中準備好內容,並根據受訪者回應內容,盡可能再延伸提問,如果對方也願意多暢談,那就更好了,因為採訪內容寧可多,也不要少。
設計稿件主題分段
早在擬定採訪大綱時,最好設定好這次稿件的架構,以我寫的時尚漫旅紙本雜誌來說,大多為4大頁、6大頁,字數可能介於1500字之間。只是採訪過後,發現採訪內容和訪網有些落差時,直接以採訪大綱為主、採訪內容為輔,依此作設計稿件,這樣的內容才能跳脫制式框架,更加生動。
舉例來說:
最近採訪到一個名人去北海道親子旅行。原本我的採訪大綱中提到:為何挑這座城市滑雪?我的想像是,這座城市離台灣比較近、也是台灣人較熱門的滑雪勝地。他的回應卻是,主要搭配孩子的放假時間外、這裡的粉雪相當優質,到這裡滑雪過的人都會愛上,只是整體費用不一定比去一趟歐洲滑雪便宜。
這次的訪談內容的確跳脫了我原本的一些設定想像,並聊到更多這位名人對孩子的旅行教育期望,這篇文章將可望在十月號時尚漫旅刊登。而我也會在近期分享更多關於這方面的想法。你看,通過名人的旅遊經驗談,就是分享給讀者的最好素材了!
稿件內容編輯排版
我個人先是做數位稿件(電子),再回到紙本稿件(雜誌),但都是以深度內容為主軸。這兩者最大的差別是,紙本內容字句可稍華麗但不失口語化,整體偏精簡扼要。數位採訪內容因是電子載具,又易透過社群分享、google 關鍵字被搜尋到,盡量可口語化、關鍵字鋪陳,讓讀者可輕易讀懂。
刊登前稿件三步驟
一般我從寫稿到完成,有三步驟:初稿、編稿、校稿。這個過程雖用文字簡單描述,其實它不像數位文章,可隨時修改,一旦刊出就無法修正了!所以需要很謹慎處理,以便讓讀者看到的資訊是正確且符合名人旅遊經歷。
第一步驟:初稿
初稿多半有冗長多餘的字句、不通順的分段,或凌亂的邏輯內文。這是因為每當採訪完,初步先將採訪內容完成,這個階段並未考量整體的流暢性。
第二步驟:編排
然而,我以前在做數位編輯時,曾審核過上千篇的稿件,對於編排文章有一定的要求,自己編稿,也會重新編排段落、潤飾字句等。比如:將各段落的字句脈絡順序整理編排,盡可能將整篇文章做更清楚的起承轉合,在閱讀過程中,可行雲流水閱讀。
第三步驟:校稿
編排過後的稿件,才做整體的校對工作,除了校對字句資訊是否有錯漏不完整,也會再三確認訪談內容的資訊。若自行校稿無誤後,也可再提供給受訪者查看,最終校稿完成後就能刊登。
每個人能獲知的旅遊資訊有限,那些與我們不一樣旅遊方式的名人們、不同旅行領域的旅遊達人們,經由訪談得知他們對旅遊的觀點,帶給我不同的啟發,或讓讀者也能透過文章遊歷世界、感受不同的旅行價值觀,這是我採訪名人們得到的最大收穫。
*了解更多小若採訪經歷→ 關於小若。
*本篇文章適用數位/紙本採訪,只是稿件編排方式有所差異。
→ 延伸閱讀:
小若心觀點 | 作為數位編輯的未來該何去何從?
小若旅觀點 | 這些年從旅行角度寫國際新聞學會的5件事
一個人的旅行怎會寂寞?旅途中學習思辨,決定自己的心
小若,謝謝妳這篇文章,給素人如我有一些小概念
因為搜尋相關資料連結到你的blog
自己是想要嘗試寫一些介紹素人、小農故事,生活上的採訪。
可以好奇請問,從文字採訪到印成雜誌,中間過程是用到哪些軟體呢?
比如說一般人只會用在office word, powerpoint
你們是用什麼軟體如何把文字跟圖片編排版面,印刷廠拿到電子檔就可以印出成冊嗎?
純粹好奇? 哈哈 謝謝
學習採訪到撰稿完成也是很多學習空間,加油!
是說採訪撰稿的部份 其他的部份有其他人做分工處理哦~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