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一場Cheers和AIA友邦人壽共同舉辦的演講,主講人由劉軒開場,接著由AIA的CEO陳嘉虎與談。在這場坐滿近700名觀眾的人海中,劉軒帶給青年學子的信心,還是一樣具有魅力。他的演講為何如此貼近你我?我想就像主持人結尾說的話:「信任是種溫暖」。當你決定好被自己所信任的人感動,而願意改變自己時,我們已成功一半。
劉軒以一個影片和故事做為開場白,而故事之所以吸引人,是因為那是他在哈佛大學時期的朋友,他的朋友喬治在慶祝畢業時,他老爸為他開了一場隆重的餐宴,從小他就是含金湯匙出生的公子哥,這場盛宴之豪華,可想而之。
在眾人正歡慶他畢業之際,他老爸卻說:「從現在開始,你就要靠自己闖盪,我將不再支援你任何金錢。」聽到這裡,許多人也許為之嘩然,但只見喬治開心的表情,一派輕鬆。
劉軒提出這個故事,反應西方與東方社會的差異,在西方社會中,孩子長大後多數搬離家,去成家立業,這是真實生活必然的過程,但在台灣,多數人的父母,永遠在兒女的道路上保護著孩子,希望在他們的羽冀下能成長很好。
劉軒問了現場觀眾:「如果你就是「喬治」,聽到老爸對大家宣示這番話,你是支持,還是不?」對我來說,從小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任何事情已是習以為常的事,家中環境倒不至於不好,只是獨立自主的個性,國小就有打工經驗,長大後也多用自我能力去創造自己的人生。這調查結果很有趣,只有20%不到的支持度,和過去劉軒在東方觀眾之中做的調查結果相差不遠。
有朋友曾說,「凡事會有最好的安排」,相信嗎?以前我也覺得有些事不用我們努力去爭取,它自然會圍繞身邊。但人定就勝天嗎?看看我這幾年的打拼,所謂天時地利人合這件事何其重要,在經歷過一山又一山的挫折逆境後,打翻了這些想法。
在現在這個舞台機會也許很多,但不去主動爭取,機會就是零。讀劉軒的「祝你好運」這本書後(延伸閱讀:劉軒教會我如何Get Lucky:獲得好運的能量從自身小改變開始! ),我更相信機有如樂透一樣,不買就不可能中獎,買了之後,哪怕是一絲絲的機會,都能燃起希望。
就算老天為我們關了一扇窗,在開另一扇窗的同時,我們若不主動出擊,機會不會從天而降,反而是消極的緣份,有時會因為過度挫折感而失去自信。
劉軒也提出如何在舞台上成功做自已:「To Be A Maker,Fake it till you make it. 」
就像我從商業轉到編輯行業,一開始從不覺得我可以勝任,但為何現在我擁有難得的自信。我也曾努力裝作是一個編輯,相信有能力在這行發光發熱。但如何做?不過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自身的潛力,因為永遠不知道我們的能力可以到哪裡,當驚覺達到前所未有的層次後,也就提升自己。
劉軒還分享一句很棒的話:「There will come a time when you believe everything is finished. That will be the beginning,做事要有始有終,面對人生必然的變化,讓自己進階」。這些前提就是給自己機會,當自己的主人,Be A Maker,才能主動為自己做最佳的安排。
經過這些年來,有些想法改變了,有些機會找上門了,算不算大風大浪?就像劉軒說的一樣:It’s Real. 我始終相信人生需要在逆境與失敗中打滾過,才能獲得更多成長。我們不要求要大好,尋著每個踏實的腳步,來為自己迎來幸運的人生。感謝劉軒,因為他,我也找到啟發自己的新契機,也祝福身邊的每個你都可以發掘自己,尋找到自己幸福人生。
我認同小若的看法,人生的機會或許很多,但不去爭取也等於沒有。
此外,歐美國家的年輕人成年後自己負責經濟來源,即便忙著打工、讀書、社交活動…等,在人生歷程中,大概也比台灣在父母羽翼下成長的年輕人,更能接受生命中的不順利與各種挑戰吧!
版主回覆:(07/05/2015 12:18:35 PM)
有時爭取來的機會,反而會更加珍惜。
也認同你說的,歐美國家的年輕人獨立自主性較強,對生命中的不順與挑戰也相對高,而台灣的孩子們也希望能持續朝這目前勇往直前 :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