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軒x聶雲首集Podcast節目訪談,我怎麼看「表達藝術」三兩事?

《劉軒的How to人生學》 Podcast 首集邀請到聶雲談表達的精髓(藝術)。聽完後,對這集節目相當有感!尤其我也採訪過藝人、主持人、演員、歌手,就曾遇過聶雲提及的一些問題。現在回想起來,果然有些眉角要領悟再訓練,分享這次聽後的心得。

劉軒x聶雲首集Podcast節目訪談,我怎麼看「表達藝術」三兩事?
*Photo by Stocksnap from Pixabay


溝通要有效,首先要學會表達的藝術,而聆聽更是一門學問。當採訪的對象不同時,怎麼問(表達)?都會影響採訪內容。因此,將採訪技巧運用在生活中,也會有更好的成效,難怪《劉軒的How to人生學》 的這集 Podcast 節目(EP1|聶雲(上):主持20年,表達的精髓在「聽」不在「說」),我聽了特別有感觸。

聶雲談不同工作受訪者訪談差異點

劉軒首集邀請到聶雲分享不同工作受訪者的採訪差異點,經我解讀後重點分享如下:

1.演員

這類受訪者習慣看腳本,不擅長說話訪談,因為對本子的依賴性很高,心裡通常有List,所以訪綱要列得細,比較能打開話匣子,聊進他們心理。

我個人曾遇過類似的狀況,事前會掌握更多受訪者的相關資料輔助外,在採訪過程中,也會不時穿插提醒(引導),讓演員可以順勢回應,以便獲得更多對應的採訪內容。

若應用在生活上,對於不習慣說話的人來說,有時候引導對方說話,也會讓彼此有更多對話的空間。比如:從對方喜歡的事情著手。

2.歌手

通常歌手只專注在自己領域(音樂/作品),一旦跳脫到其他領域,就會不知該如何聊下去。

我自己對這部份頗有感,尤其要揣摩對方在音樂領域的心境,最好先聽他們的歌(就是從他們專注或擅長的事問起),了解他們的音樂背景,其他再做功課補強不足部份,讓對方可以更好聊下去。

3.主持人

主持人因為時常說話、與訪問他人,較擅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,但可能無法按照演員透過本子去聊,因為工作性質養成直接溝通的習慣。

這類受訪者採訪的難度在於他們的節奏明快,但溝通卻較無障礙,可以多聽對方怎麼說,再適度切入疑問後,像打球一樣,一來一往,只要採訪重點不失焦(避免話題跑偏),大多會是較易受訪的對象,但節奏要跟得上。

有沒有發現?因為工作性質造成溝通上的差異其實蠻大的,上述三種受訪者我都接觸過,的確有些細節需因不同受訪者的工作性質,以不同角度切入,才能令對方侃侃而談。

重覆對方說過的話,降低溝通落差

換個角度來講,是否曾試過與你的親朋好友溝通時,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(可因應他們的工作、生活方式等溝通),去降低彼此之間的解讀落差呢?我自己常因職業病,蠻常會覆述對方的話,甚至善用他們曾說過的話, 拉近彼此的距離,增加對話的空間與降低陌生感。

但在應答之於,聽對方怎麼說是最重要的環節。畢竟魔鬼藏在細節裡,溝通的藝術,有時也在於對方說了什麼之後,我們才知道該如何判斷因應、或是思考其意,正確解讀後再回答。這些都是很好的學習。

正因為有些話難解釋,才需要溝通

主持是聶雲做最久的工作,擅長跟人互動,但也經歷過全心投入,揣摩身份,才能詮釋這個角色。即便如此,在生活中溝通反而不需要節奏,而是得用心聽懂人家在說什麼,才不會有所「文字障」。

就像:「佛曰不可說」。聶雲提到,有些事是不知如何說起(難說),因而造成一些誤解。舉例來說,對視障如何解釋「藍色」?對味覺有障礙時,如何形容「苦」的味道?都是花很多時間,卻不一定說得明白。

可以的話:「把別人的話重覆說出來,看對方怎麼解讀你說過的話,確定他是否聽得懂。」才不會讓溝通時充滿誤會。

像我常和父母溝通時,一遇到雞同鴨講,乾脆請他們重覆講一次我說的話。這樣溝通下來,才發現好幾次都有解讀落差。而工作時,我常會覆述對方說的話,才知解讀是否正確?而想有效溝通,也可試著挑適當時間再溝通,會更有幫助。

→ 延伸閱讀:
小若心觀點 | 負面情緒如何渲洩?5步驟釋放身心壓力
2020年36個優質中文Podcast節目推薦,讓耳朵聽見全世界
美劇 | 摩登情愛:如何從紐約都會愛情故事裡尋找情感慰藉?